早上受戒之後,下午是大組研討時間。

受戒時,法師的妙語如珠,真是讓我覺得十分好笑。當A跟B說,我證得了羅漢果,B卻聽成A買了中葯羅漢果,這樣子也不算究竟的妄語業。

捨戒因緣需要一個意識清晰聽到你說「我要捨戒」,要是你半夜突然接到電話要回家,你也明知道回家之後可能會犯戒,那麼你要找你旁邊的同學捨戒,要得先確定他的意識是清楚的,不要你比一個二,他回答是三,然後還跟他說你要捨戒,這樣子是沒有捨戒成功的。

其實法師還蠻幽默的 XDD

所謂的「大組研討」,是法師提出一個問題,然後自己跟身邊的人討論,然後再輪流用麥克風回答各組的答案。

第一題,是寫作題 (笑) ,請寫下你這一生想要做的五件事情。

當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時,無數的念頭在我腦袋中飄過,不斷地呼嘯而過的念頭,卻沒有一個停留在我的腦海之中,是我最想要做的事情。

我勉強寫下了四個,第五個卻寫不出來。1、賺錢享樂。2、與女友看過這世界所有的美景。3、身體健康。4、能買得起想買的東西。嚴格來說,第一點與第四點其實是換句話說,再嚴格一點,第一點第二點其實也是同義複詞。然後才發現其實我想要做的事情還真是簡單:有錢以及身體健康。

然後身邊的幾位互相討論了一下。大家的看法。

有人談論到「一路玩到掛」這一部片,因為裡面說到了即將要死掉的人的心聲,在僅剩的生命之中,我們會選擇做什麼事情?那位學長說,他記得很清楚,要做的事情清單之中,有寫到要遇到一個這個世間上最美麗的女子,後來他遇到的最美麗女子是他失聯許多年的女兒的女兒,在他遇見她之後,把這件事情畫掉了。在剛開始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在物質、體驗之中打轉,然而到最後,他們所追求的,是跟家人相聚,那種往自己內在的追求才是他們最想要的生命結束方式。

我聽到這位師兄的分享,讓我不禁想要再看一次這部片,或許,再看一次會有所不同的感受。

第二題,若這個世界上沒有無限生命,也沒有因果,沒有業果,沒有前世今生,你的生命就只有一生,你會怎麼過?

我自己內心的想法,我會轟轟烈烈地過,我會試過所有想要試的東西,去獲得我想要獲得的東西,會怨天尤人,覺得人生下來是不公平的,然後想要努力地去打破這個不公平,不停地想要成就自己的事業,用錢去買所有的東西,包括性愛毒品,會作姦犯科,再所不昔,反正死了之後,一了百了,無所牽掛。在台灣這個社會,關在監牢裡,也總比沒有工作,不公平地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好過得多。

每一個起來回答的人,內心都是很正面,還是想要造福世間,想要做環保,想要留下美好的地球給後世子孫。

法師問:為什麼你要留好的東西給後世?

回答的人說:這不關乎有沒有念佛或是因果,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會做好事。

法師說:那是在你沒有利益的衝突之下做好事,所以你才會做好事。若你發覺你幫助別人等於減少自己的利益時,你還會做好事嗎?

回答的人說:會。← 我自己卻是很懷疑這點,怎麼可能每一個人起身的人回答都是十分地善良,符合道德原則,跟我想像中的黑暗不太一樣。

法師結論:涅槃經說「不見後世 無惡不造」,每一個勸人為善的宗教,或是道德觀,都有一個來世的概念在其中。只是基督教的來世是指死後的審判後的世界,而佛教所說的來世,是有無量的世在其中。包括孔子的思想之中,都有提到未來世的概念在。


其中有提到日常師父也十分嘉許大家於清明節掃墓的行為,他覺得台灣這個地方,因為追念祖先,慎終追遠,這個地方就會有佛法興盛的希望。讓他覺得十分歡喜。

第三題,若生命是無限的,當你誤以為生命只有一世,你是吃虧還是佔便宜?

大家都認為是吃虧的,假設真的有業果,而他面對生命的方式,是用第二題的答案一樣的方式,那不知道要造多少惡業?

有人回答是佔便宜,但是還是被法師給辯倒了。

有人是做生物科技的,他說若未來做的出來完全基因的人類,可以選擇長相或也沒有遺傳性疾病,這樣子不就不符合業果法則?

法師回答:這跟業果法則無抵觸。若心識能投身於這樣子的身體裡面,;也說明了他修了許多世,才有這樣子的因緣投入如此完美的身體之中。為何不符合業果?

法師結論:我們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來自於自我的認知,若你認知你的生命只有一生,或者你的生命有許多生,你面對生命的態度則不同。當你相信了生命是有許多生,你原本所在意的許多事情,瞬間就能夠放下。

孔子強調祭拜,是為了強調「孝」的重要性,有人起身爭辯那是孔子在那個時代之中,提出他個人見解的一種手段,而非真正推崇孝道。

這時候就變成了一堆人跟法師爭辯的時間,很多人的發言都十分的尖銳,但是大概背的書沒有法師多,而法師是真的引經具典去佐證他的論點,至少沒有被辯倒。包括孔子不贊成大義滅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這是孔子所認為的正直,因為「孝為仁德之本」,若沒有孝,更別談到更多的道德了。

第四題,大部份的人以為只有這一生,而我用無限生命的概念去處世,我是吃虧還是佔便宜?

這題我的筆記不多,反正結果還是佔便宜,因為大部份的人都不懂去投資未來世,而我懂得投資未來世,自然是佔便宜。

法師提到了一個例子,之前有一個人因為念了廣論之後,了解了父母是功德田,所以就把父母接回家裡住,親自奉養,但是內心還是覺得其他兄弟姐妹都沒有負起扶養的責任,覺得內心不平。

法師問:大家覺得他是吃虧還是佔便宜?

我內心自己覺得,若不要算自己造了什麼功德的話,父母是我扶養,其他兄弟不聞不問,開銷我出,其他兄弟沒有負擔,我付出的是我的時間以及金錢,也犧牲了我自己的娛樂生活,一定是覺得自己吃虧的;可是若他相信扶養父母的功德,因具力業門故,其功德之不可思議,大家都會覺得他是佔便宜。只是這個世界上又有幾人能夠無條件的做到如此呢?

想到我之前帶我奶奶去皈依法會,雖然全程奉陪,但是我一回到家,沒有把她安頓好就急著出門了,覺得我奶奶應該覺得我陪她去只是應付而非內心真的想要陪她去吧?而我自己的內心也沒有真正做到想要陪她去的心情,以及顧及她的感受,真是汗顏。

第五題,若所有的有情,能夠選擇的時候,他的選擇是不是為了離苦得樂?請舉出不是離苦得樂的例子。

我提出了文天祥從容就義,寧死不降的例子,他寧願選擇死,也不願投降。組內的師兄辯駁我的論點,因為他投降之後,是傷害他自己的道德觀,比他死掉更痛苦,所以他為了遠離這種痛苦,所以選擇不投降而亡。

起身發言的師兄有分享,若單細胞之線蟲,他有也是有情的一種,他每天無意識的在動,怎麼能說他是為了離苦得樂而去蠕動?

法師說:你怎麼知道他這樣子蠕動是無意識,我可以說他是因為快樂而蠕動。它快不快樂並沒有一個公平的判斷,我們應該找一個可以判斷的例子來討論,不然就只會淪為各說各話。

有人起身發言:幫別人執行死刑的警察,應該不是快樂的?他的良心應該會不安吧?

法師說:你怎麼知道他會良心不安?再者,當他選擇做這個工作的時候,他就知道他會要做這個工作。他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工作?因為他知道他沒有工作,會有沒有錢的苦,這個苦跟他執行死刑的痛苦來比較,他願意選擇執行死刑的痛苦,所以他的選擇還是為了離苦得樂。

有人再問:當一個母親,扶養小孩長大,並不是為了離苦得樂,而是責任感。

法師說:當一個母親,是自然而然會懷孕呢?還是你選擇了做某些事情而懷孕?(大家答:因為做了某些事)當你懷孕之後,你有兩個選擇,一是留下來,而是流產,為什麼你不選擇流產。

她答:因為流產的是一個生命,怕有業報。

法師說:那你選擇留下這個生命,是不是因為怕承受流產之後的苦? (大家答:是!)再之後,你生下來,你可以選擇照顧以及不照顧這個小孩,那為什麼你選擇照顧這個小孩?

她答:因為不照顧,這小孩會死掉。

法師問:為何怕他死掉?

她答:因為良心會不安。

法師問:那你選擇照顧小孩,是不是為了離開良心不安的這個痛苦?(大家答:是!)

法師結論:其實我們每一個有情,所做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為了「離苦得樂」。自殺的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覺得他死掉可以離開活著的痛苦;連佛陀的示現,也是因為希望別人得快樂而自己也能安樂而示現。

快樂有幾種:1、現在快樂,將來也快樂

  2、現在痛苦,將來快樂

    3、現在快樂,將來痛苦

  4、現在痛苦,將來痛苦

我們要選擇的是前面兩種,選擇未來會快樂的事情去做。眼光要放遠才是聰明的人。

目前科學進步,但是我們的快樂並沒有進步;我們想要快樂的果,卻分不清什麼是快樂的因,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我們尋找快樂的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需要一個人可以教導我們:如何找到真正的快樂,而這個人就是佛陀。

寶幔論說:「搔癢生樂受,無癢更安樂,如是世欲樂,無欲更安樂」

我自己的解讀是:真正的問題是出在我們的內心,有太多想要的東西,以至於生活不滿足,心情不愉快。真正能夠讓自己滿足的方式,是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都是別人不好?尋求外在的物質不如尋求內在的心靈,生活會更簡單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胖海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