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這個只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一個小名詞,原來是這麼驚心動魄的一件事情
大學所修的「軍事戰史」,就是以國共三大會戰為主題的課程
運用了ppt,還有中國大陸所拍攝的「大會戰」當作課程教材教導
對於大學生來說,軍訓課是可有可無的課程
(我是看在可以扺免役期的份上所以才去修軍訓)
意外的是,我對於國共三大會戰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有興趣
(可能是可以看到國民黨輸得很慘的歷史吧!)
徐蚌會戰,則是最為關鍵性的一場會戰
除了死傷最為慘重,國軍八十萬大軍全殲(包括死的、傷的、投降的、逃掉的)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就是共軍的步兵軍團是把國軍的機械化部隊包圍
很少會聽到步兵把裝甲部隊包圍的
之後在後校的教官,不知道為什麼用扯到了這個會戰上
說明了國軍在戰術上、戰略上都犯了最明顯的錯誤
那時候的心裡正想:怎麼這麼明顯地錯誤,國軍好歹也是打過仗的,怎麼還會犯?
後來在二手的書店,找到了一本「徐蚌會戰」,也不知道好不好看
就買了(反正是二手價)
買來至少三個月,才開始翻
一開始看就停不下來,想要看劇情的發展
作者盡量以客觀的角度去描述當時的狀況,作者所能搜集到的資料
有當時將領的家人、待從、史實、當地人的口述等等
劇情不再贅述,我一邊看一邊作了筆記,列舉了以下幾點為什麼國軍會失敗
戰略上:
1.黃百韜軍團在從新安鎮往徐州靠攏的同時,每個人都知道共軍的戰術是「圍點打援」
而黃百韜因為蔣介石之命留下來決戰,同時也貪圖多一個軍的兵力而留在輾莊等第44軍
給了粟裕兩天時間將黃百韜包圍,之後黃百韜軍團被殲滅是無可避免的
2.杜聿明於徐州時,就有擬定了兩個方案退敵,一是往西攻向共軍中野六個縱隊,再往東攻
擊破共軍華野,解黃百韜之圍;二是直接向華野主力,與黃百韜一齊突破包圍。
後來事實證明第一方案是比較能出奇制勝,但是也因為總統之命而選擇了第二方案
也落入了國軍被動之狀況
3.劉經扶為徐州軍團之司令,但是明知道整個徐州的補給都是靠著徐蚌之間的鐵路,但卻輕敵
並未對宿縣多加防護,造成共軍輕易地截斷了徐州的命脈、徹退的路線,形成了主要的包圍網
4.於徐州之西的黃維軍團,於宿縣被攻下之後,又受命於總統,要攻下宿縣
而給了共軍有機可趁,既黃百韜之後,形成了第二個包圍網於雙堆集
之後雖然有驍戰將軍胡璉至雙堆集指揮,但也無濟於事。
(胡璉即之後首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伯玉路即是依他命名)
飢餓、寒冷造就了無數的逃兵,軍心一潰散,是無法再重振起來
5.杜聿明軍團已擬定好以奇兵徹退之計畫,但是因為國軍高層為了賺錢,而洩露了軍機
留下來殿後的軍隊搶著第一個逃命,被沿路追著打
之後卻又因為總統之命,而轉向南解黃維、胡璉軍團之圍
如此策略上的反反覆覆,說好要徹退就不能攻、要攻就不能退出徐州
而被共軍形成了第三個包圍網於陳官莊
當然一個場戰爭的勝敗並不是用戰略就可以說得清楚的
共產黨於許早之前就安排了許多的內線,在國軍之中吸收黨員
以及國民黨自己的貪汙腐敗,美國方面也不支持蔣介石、而希望年輕的李宗仁出任總統
而不給予軍事上的援助
蔣介石之獨裁造就了許多反蔣派系,坐山觀望這場會戰
寧願看著蔣介石之敗,也不想要犧牲自己手中的軍隊投入這場戰爭
再來國軍之軍紀敗壞,造就了許許多多的農民、人民給予共軍無數的資源
平均一個共軍就有十個人民可以給他使用,光是這群人力就有五百萬個人力
每個包圍網所挖的壕溝既深且寬,如同指紋般一圈又圈地包圍住國軍
這樣子的工事都是支援於受到國軍侵壓的人民
看到後來,書中描述的死傷人數,真的很難估計
只能知道,國軍的主力在這場戰爭之中已完完全全瓦解
蔣介石也在這場戰役之後,下野,而讓李宗仁上台任總統
無謂的戰爭,無謂的死亡,那些在前線互相攻擊的國軍與共軍們
士兵的腦袋,是否曾響起,為什麼?要這樣子的自相殘殺?
就這樣子,時間過了,一切回歸雲淡風清
國共之間的鬥爭,是一場難解的謎
大學所修的「軍事戰史」,就是以國共三大會戰為主題的課程
運用了ppt,還有中國大陸所拍攝的「大會戰」當作課程教材教導
對於大學生來說,軍訓課是可有可無的課程
(我是看在可以扺免役期的份上所以才去修軍訓)
意外的是,我對於國共三大會戰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有興趣
(可能是可以看到國民黨輸得很慘的歷史吧!)
徐蚌會戰,則是最為關鍵性的一場會戰
除了死傷最為慘重,國軍八十萬大軍全殲(包括死的、傷的、投降的、逃掉的)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就是共軍的步兵軍團是把國軍的機械化部隊包圍
很少會聽到步兵把裝甲部隊包圍的
之後在後校的教官,不知道為什麼用扯到了這個會戰上
說明了國軍在戰術上、戰略上都犯了最明顯的錯誤
那時候的心裡正想:怎麼這麼明顯地錯誤,國軍好歹也是打過仗的,怎麼還會犯?
後來在二手的書店,找到了一本「徐蚌會戰」,也不知道好不好看
就買了(反正是二手價)
買來至少三個月,才開始翻
一開始看就停不下來,想要看劇情的發展
作者盡量以客觀的角度去描述當時的狀況,作者所能搜集到的資料
有當時將領的家人、待從、史實、當地人的口述等等
劇情不再贅述,我一邊看一邊作了筆記,列舉了以下幾點為什麼國軍會失敗
戰略上:
1.黃百韜軍團在從新安鎮往徐州靠攏的同時,每個人都知道共軍的戰術是「圍點打援」
而黃百韜因為蔣介石之命留下來決戰,同時也貪圖多一個軍的兵力而留在輾莊等第44軍
給了粟裕兩天時間將黃百韜包圍,之後黃百韜軍團被殲滅是無可避免的
2.杜聿明於徐州時,就有擬定了兩個方案退敵,一是往西攻向共軍中野六個縱隊,再往東攻
擊破共軍華野,解黃百韜之圍;二是直接向華野主力,與黃百韜一齊突破包圍。
後來事實證明第一方案是比較能出奇制勝,但是也因為總統之命而選擇了第二方案
也落入了國軍被動之狀況
3.劉經扶為徐州軍團之司令,但是明知道整個徐州的補給都是靠著徐蚌之間的鐵路,但卻輕敵
並未對宿縣多加防護,造成共軍輕易地截斷了徐州的命脈、徹退的路線,形成了主要的包圍網
4.於徐州之西的黃維軍團,於宿縣被攻下之後,又受命於總統,要攻下宿縣
而給了共軍有機可趁,既黃百韜之後,形成了第二個包圍網於雙堆集
之後雖然有驍戰將軍胡璉至雙堆集指揮,但也無濟於事。
(胡璉即之後首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伯玉路即是依他命名)
飢餓、寒冷造就了無數的逃兵,軍心一潰散,是無法再重振起來
5.杜聿明軍團已擬定好以奇兵徹退之計畫,但是因為國軍高層為了賺錢,而洩露了軍機
留下來殿後的軍隊搶著第一個逃命,被沿路追著打
之後卻又因為總統之命,而轉向南解黃維、胡璉軍團之圍
如此策略上的反反覆覆,說好要徹退就不能攻、要攻就不能退出徐州
而被共軍形成了第三個包圍網於陳官莊
當然一個場戰爭的勝敗並不是用戰略就可以說得清楚的
共產黨於許早之前就安排了許多的內線,在國軍之中吸收黨員
以及國民黨自己的貪汙腐敗,美國方面也不支持蔣介石、而希望年輕的李宗仁出任總統
而不給予軍事上的援助
蔣介石之獨裁造就了許多反蔣派系,坐山觀望這場會戰
寧願看著蔣介石之敗,也不想要犧牲自己手中的軍隊投入這場戰爭
再來國軍之軍紀敗壞,造就了許許多多的農民、人民給予共軍無數的資源
平均一個共軍就有十個人民可以給他使用,光是這群人力就有五百萬個人力
每個包圍網所挖的壕溝既深且寬,如同指紋般一圈又圈地包圍住國軍
這樣子的工事都是支援於受到國軍侵壓的人民
看到後來,書中描述的死傷人數,真的很難估計
只能知道,國軍的主力在這場戰爭之中已完完全全瓦解
蔣介石也在這場戰役之後,下野,而讓李宗仁上台任總統
無謂的戰爭,無謂的死亡,那些在前線互相攻擊的國軍與共軍們
士兵的腦袋,是否曾響起,為什麼?要這樣子的自相殘殺?
就這樣子,時間過了,一切回歸雲淡風清
國共之間的鬥爭,是一場難解的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