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7223
↑ 檳城的市政府,叫Komtar的樓,第一高樓

兩個星期前,匆匆地決定要去馬來西亞一趟。老闆們來台灣的時候,我就很努力地爭取去馬來西亞的機會。


為什麼要去呢?或許我想要為自己爭取一個出國的機會,無論是給與自己一個理由去旅行、或者讓我對這個公司如何運作多一些了解,也或許就只是單純地假裝自己是一個商務人士。


總之,我要求要到檳城一趟,然後老闆們答應了,所以我就在這兩個星期之間,買了機票、辦了簽證,準備出國。


對於搭飛機旅行這件事情,我在美國已經練習地差不多了,該準備的東西、該注意的事情不用別人操心我也可以弄得很好。(呃~我自己覺得自己可以應付得來)不過,我媽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一下嫌我的行李箱不好,一下覺得我衣服不會放;事實上證明,我這次去馬來西亞,我既沒有用到西裝(她要求我帶的),她換給我的行李箱對我來說又太小....


不過,我還是當一個表面順從的兒子,依她的意把所有的行李放到她指定的行李箱內;只是我內心仍覺得這種多此一舉的煩惱,不知道是出於對於兒子的關心,還是針對我的不信任呢?看她從來沒有擔心過大哥,或許她信任大哥的決定,卻不相信我的任何決定吧?這種零零總總的干涉,讓我延伸出其他的想法,不過這次單純只是記錄我去馬來西亞的心情,所以先跳過這個話題。


來到一個新的國家,我對於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政治充滿好奇,只要有機會,就會找招待我的人聊這類的事情。


總覺得,我來馬來西亞這七天,我對於這個國家的感想,比我在美國兩年還要多?@@~


或許,我從來沒有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有概念,也或許,我看到了這個國家跟台灣相似的地方,所以讓我很多感想吧?




檳城,位於馬來半島的西側,主要是一個島,再加上一些半島上(他們稱之為Mainland的地方)組成了檳城這個州。檳城跟吉隆坡,應該是馬來西亞最著名的兩個城市,然後聽說這兩個城市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Penang,很有趣,人口組成大約是華人佔42%,馬來人佔41%,其餘人口約佔17%,華人是佔很大多數的,這裡的街道、小巷、招牌。隨處可以看得到中文,路上走的人,長得也是像台灣人樣;中華文化在這裡隨處可見,包括廟宇、宗祠、小吃等等;同時馬來人口也佔多數,所以這裡也是很多Sarau(清真寺之類的),多數是回教徒。其餘印度人(皮膚十分黑的)也是很常見得到。外藉勞工很多,大多是東南亞以及印尼來的人。華人相較起來是比較努力,也比較會做生意的人,所以社經地位高,一個家庭大約2~3個小孩;馬來人則是拼命生,所以隨著時間過去,人口的比例就不斷地在此消彼長。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7%9F%E5%9F%8E


這裡的華人,又分講廣東話的、福建話的、潮州話的,然而其實人與人之間溝通,最主要還是說馬來語及英語,福建話跟台語有一點類似,這裡的華人也很熟悉台灣的台語連續劇,我很訝異台灣的台語連續劇在海外竟然有這麼大的忠實觀眾;另外,台灣的演境圈對馬來西亞的華人來說,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產業,所以他們也很常看台灣的綜藝節目,像是我猜以及康熙。


就我來看,這裡的華人,反而較台灣人,更保有傳統的中華文化,包括家中設立祖先、門口設立天官、婦女勤勞做家事、男性在外工作賺錢,我遇到的很多當媽的人,都是專門在家裡當家庭主婦,而他們也很樂於擔任這個角色。


這裡的華人,不一定會說中文(Mandarin),不過一定聽得懂福建話,不一定看得懂中文,但是他們的英文卻超級溜;大部份的華人家長,都還是很重視中文教育,願意捐錢給中文學校,讓小孩去接受中文教育。


真難想像,這麼多年以前,就有這麼多華人出來到海外討生活,而且這麼努力地想要保存自己在家鄉的文化。


2010_0403_163505

這裡的食物,除了有比較傳統的炒稞條之外,也有馬來食物,我吃到一個叫Rojak的甜品(?),當地人形容它為甜品,但是它是鹹的,裡面有水果,有魷魚,上面加了蝦膏,灑上花生粉,形成一種很奇怪的組合;同時,也有華人食物以及馬來食物的結合,像是Nyo Nya 粽。根據當地人的說法,Nyo Nya是馬來文的媽媽,以前華人以及馬來人的混血一代,用 Papa and Nyo Nya這個詞來代表一個新的族群,他們的食物也是這兩個族群的混合。Nyo Nya粽則是長得像肉粽的形式,但是裡面糯米包的,則是馬來人的餡料。


寫了一堆,還沒有寫到這邊產業狀況,呼呼!下一篇再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胖海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