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群育都是會被拿來評批的一個項目。這個學生合不合群,是否能夠與他人團體合作,是否能夠善於溝通,這個「人格特質」從小到大都會被拿來評估:你是不是一個好學生?你是不是一個好職員?

這個價值觀深深地影響了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若一個不擅長表達自己的人,就會得到比較少的關注機會。為了當一個「看起來很好相處的人」,我們很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本來的樣子」。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有很多不同面貌的人,今天我想要記錄的,是我自己發現自己的經過。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可以外向也可以內向的人。我想像中的外向,是樂於在團體之中表達自己的意見,也樂於在團體之中當一個領導者。

我想像中的內向,是不擅長表達自己,也不愛在大家面前出風頭。

我覺得我既可以當一個社團的領導者,也可以在一個社團之中當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所以我兼兩種特質。

出了社會之後,發現自己很難做業務相關的工作,一部份是需要跟陌生人打交道,自己偶包太重,很難接受被拒絕;另外是要跟一個陌生人說明,是一件很消耗我能量的事情。

所以找工作的時候,會有一點排斥去做類似的事情。雖然曾經去上過賣基金的課程,也想試試看當保險業務,久了就知道自己並不是這一塊料,也或者是有喜愛跟人打交道,認識新朋友的人,就是比較容易在這個職業之中存活下來的人。


去年想要了解小蟻們在做什麼,所以我選擇了當小蟻的導引員。當小蟻們的小隊輔,聽起來不難,只要跟小蟻們建立起關係,都不會太困難。

自己自以為自己那夠跟與兒子同一個年紀的小孩建立關係的人。真正開始執行時,就會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一開始不熟時,要想辦法記住每一個人的自然名;熟了之後要觀察小孩對於指令的接受度高不高;最惱怒我的就是小孩很不尊重我的意願拿我的東西。而且我得很義正嚴詞地說他們才會罷手。

當小蟻導引員對我來說最困擾的,其實是設計流程。

雖然蟻團有四個小隊,每四個月才會輪到一次設計團集會流程,但是光是設計團集會這件事情就讓我傷透了腦筋。

去年十月我們小黑蟻第一次舉辦,光是上午需要講故事給小蟻們聽我就覺得很壓力很大。其餘流程都是我的同伴栗背幫忙完成的。雖然我只是負責一整天活動中一小部份,但是我仍是緊張到不行。當天早上因為雨太大所以臨時取消團集會,我內心還真的鬆了一口氣。

今年二月又是我們小黑蟻主辦。從十二月底就去看流程,然後總勘,就會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要做什麼。上網找了一些資料想要透過小實驗讓小孩了解葉子顏色的是因為各種色素,但是又不能開火,所以有點受限。最後老婆寫了一個行動劇的劇本讓大家上演了一齣有趣又好玩的劇,才算有點開始。而剩下的流程都是在總勘時,各個導引員出了主意,才把整天的流程給完成。

經過了這次之後,就知道自己其實並不適合做這件事情。


究竟人需要勇敢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呢?還是需要迴避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呢?

若是陽光正面的看法就應該是勇於面對,但是我自己發現自己只會想要逃避。就算從十二月初勘到二月團集會,一個多月的時間,我都不知道怎麼進行,也沒有向他人求助。(這就是逃避)就算大家幫我cover了許多的活動內容,我仍覺得苦澀,可能是內心有太多「對不起大家的念頭」以及「自己真的很糟」的念頭。

那段時間心情低落到覺得十分憂鬱,自己去做憂鬱量表都覺得自己是快要生病的那種低沉。

隨著團集會結束後,我也漸漸恢復到正常的我。

對於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我是不是應該勇於面對?

若應該勇於面對的話,我是不是應該再繼續擔任蟻導,並且在一次又一次的壓力之中,克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然後善用團隊的力量,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很陽光正面的樣子?

自己評估自己是不喜歡設計活動,而不是不想要當小蟻們的導引員。若我能夠克服設計活動這件事情,或許我也可以把蟻導引員當得很好。

問了身邊的人的意見之中,大家都建議我不要繼續。

最後自己想出來的結論是:勇於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用在自己有想要努力的事物上,而不是用在自己厭惡的事物上。

我會不斷地下棋,就算一直輸還是在下,因為我喜歡這個過程,而且勇敢接受自己就是不夠好的事情,然後反覆練習。

當大家矚目的焦點這件事情是讓人覺得很有壓力的,我就算不斷地努力,我只能在大家矚目時表現得很好,而並不會讓我喜歡當大家矚目的焦點。

對於不想要或是不喜歡的事情,何必勉強自己當自己不喜歡的人呢?


經過了這件事情,讓我反思的是:我們從小就教導小孩應該要當一個能夠團體之中發光發熱的人。但是卻忽略了這個小孩自身的意願。

或許,把小孩塑造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就是一個忽略小孩本身特質的一種方式。

希望我的小孩能夠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用像我到了四十歲才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很愛跟人打交道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胖海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