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九月底開始跑步之後,就會有一些想要讓自己跑得更快、累積里程更多的想法。

自己一開始跑,純粹是希望自己能夠健康,想要建立起一個運動的習慣,再搭配著一週一次的肌力訓練課,如此一來,就有耐力型的有氧運動,也有增加肌肉強度的肌力訓練。這樣子都會剛剛好。

後來聽了一些Podcast,談到要先增肌,再減脂。增肌是要有漸進式超負荷的刺激,再搭配著足夠的蛋白質,讓肌肉長大。減脂則是用熱量控制的概念,基本上兩個內容是無法同併存的,若真的要選一個來做,會建議先增肌,再減脂。

增肌的同時會增加基礎代謝,也會幫助減脂,同時肌肉增加時,對於過多的熱量,也會有多餘的儲存空間,而不是轉化成脂肪存放著。

那時候就會疑惑,我每週花了這麼多時間在練跑,是不是與增肌這件事情有砥觸了?

自己最後是相信了教練的話,一週一次維持肌力訓練,就可以讓自己的肌肉量維持了。(雖然最好是兩次) (說一週兩次讓我懷疑是不是業配?)


跑步到了一個階段時,會想著希望自己可以跑得更快、更遠。上網看了一些課表,會有各種間歇訓練,無疑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率的訓練方式,但是發現間歇運動對我來說,十分痛苦,會有種排斥感,或許這也是需要有教練盯著才能夠完成的?

也有一派的說法,若我的速度不到六分速,去練間歇是不合適的,主要是因為肌肉強度不夠,而且練了沒有意義。

在現階段,還是乖乖地累積里程為主要目的。


同時也是思考著,要如何增加自己的跑量,而偏偏二月過年期間一場感冒,三月因為搬東西而腰痛,四月也是一場感冒,讓全身都提不勁來做我本來規劃的運動。

常常在提醒我自己,為什麼我要這麼在意這個月沒有達到我預期的跑步量?或是為什麼我要焦慮於我的速度不夠快。

我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習慣於動態生活,而不是靜態生活。若我能夠養成有空閒時間就去運動的這個習慣,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收穫了,不是嗎?

有的時候,心態轉換一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最近看著網路上的人去參加各個運動賽事,我也想要跟著報名。但是自己報到的賽事都不是各網紅會去的賽事。

有的時候會想,所以一個賽事的好與壞,有經驗的跑者或是有在接觸的運動人是分辨得出來的。

目前想要參加明年Lava辦的完賽樂園,感覺是一個很歡樂的賽事。


剛剛看到了一篇文章,在說明,其實參加賽事只是一個假想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改變自己」,而這個目的就在每天安排運動之中已經達成了

內心突然豁然開朗,也不用太在意自己的成績,而是好好享受這每一次跑步練習、每一天自己的改變


2025/05/13 補充

昨天天氣很好,也因此有空去運動。

前幾天跟內湖鐵人的王哥聊天,說到113的比賽,他覺得113比51.5沒有難多少,若只是為了完賽,若能夠完成51.5,應該也可以完成113。

這句話就像一個種子在心中發芽,仔細想想

1.9公里的游泳,對我來說沒問題 (大概一小時完成);90公里的單車,我也不是沒有騎過 (大概會五個小時完成) ;21公里的跑步對現在的我來說的確是門檻,但是也不是沒有完成過 (大概三個小時完成)。總共九個小時連續不休息的運動,不知道是否可行?

查詢了2025年普悠瑪的時間限制為九個小時,換言之,若我中間休息久一點,就真的會被關門了。

說回昨天,因為天氣好,所以打算騎車20公里,再換跑步5公里,想要看看自己的感覺。以踏頻80騎完20公里,腳的確定有點軟 (20公里56分,均速22.2KM/HR),轉換時間4分鐘 (T2),再跑5公里 (均速7.33min/KM),這都是以沒有很逼自己的情況去運動,能夠以均速七分半完成跑步我覺得很棒了。

結束之後,才發現自己幾乎跑完了一場半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色胖海象 的頭像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