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國中就知道劉軒這個人,一開始是他的書「尋找自己」(一直記得他所說的「找」多一點,就是「我」這句話)。

他的「尋找自己」我國中大概翻了五次以上,那個時候的我覺得他是很酷的人。他有一位作家老爸,他的父親劉墉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 (像是自己三部曲),同時劉墉也是一位畫家。或許因為家風相對開放,所以父親給予的限制少,劉軒就能夠用一個很酷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劉軒從小就移居美國,所以觀念或是行為上比較偏美式作風,在我國中那還是相對保守的時期,劉軒的作品有點像是前潮的指標。自己期望自己能夠變成那個樣子,但是現實生活上,我的家風無法變成那樣子,而且我也無法變成劉軒那個樣子。

隨著年紀大了,再回頭看「尋找自己」這本書,其實會覺得劉軒的文筆或是內容也沒什麼。不知道是當時的我自卑感大作 (覺得人家爸爸是作家所以可以順便出版書,所以我爸不是作家我沒有辦法出版書)或是自我感覺良好爆棚(覺得自己也可以寫這樣子的假掰文青風),就這麼我就不再想要知道劉軒相關的作品。

再之後只知道他成為了作家、而他真正拿來謀生的職業,究竟是什麼?或是究竟如何讓他創造價值,我從來沒有探究過。

前幾天因為WC學姐跟我推薦了他的podcast,一開始其實興趣缺缺,究竟一個美式作風的作家能夠帶給我什麼體悟呢?但是某一天早上,我就聽了這集podcast,讓我開始對於他的podcast產生了興趣。


或許是因為他邀請來的來賓是一位聲音表達師,從podcast之中可以知道,他們有導師跟導生之間的關係。林依柔向劉軒學習如何在有計劃地出版一本書,而且她還真的做到了。現在的我對於能夠有出版商願意投資作家出版本這件事情感到十分驚訝。(畢竟現在這個世代,都會很習慣從網路上找到資訊,而容易取得的資訊通常都是免費。或是變現的能力相對差)。能夠在景氣一片低迷時,還能夠出版書真的很不容易。

另外一個就是林依柔的聲音以及表達能力實在太強了,所說的內容或是情緒掌控都是我覺得很棒的講者。所以聽著聽著也很投入於這個情境之中。


其實想要寫這篇網誌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醒自己要記得:「有意識地記錄」這件事情

沒有一人一開始就是會演講的,自我介紹要有趣要流暢都是需要經過幾次幾次的練習,而林依柔老師所給予的訓練方式就是:有意識地記錄。

例如:用一個錄影機把自我介紹錄影起來,自己看過一次用客觀的方式來評斷自己那裡做得好或是那裡做得不好。

雖然概念簡單,但是這件事情卻很少人做得到,或是說,實際操作到。

寫到這裡,我想到我平常下的象棋,都會有覆盤的動作,而這個覆盤也是有意識地記錄,再去觀看當時的自己對在那裡或是錯在那裡

而我想要衍生的是:若我希望自己馬拉松的時間能夠進步,也需要用這個有意識地記錄。希望自己伏立挺身能夠一口氣做超過三十下,那就要先記錄一下自己目前可以做幾下,而自己是不是隨著日積月獵的練習之中,慢慢進步了?在這個過程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也會有成就感,也會開始知道自己的能耐。

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們卻鮮少使用這個「有意識地記錄」。或許大部份的人相信自己的記憶力、或許大部份的人知道但是懶得如此行。

但是我希胡九自己要能夠記得,各個面向,若能夠量化、記錄的能力,或許透過這種有意識地記錄,可以讓自己更能夠享受這個過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色胖海象 的頭像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