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轉了一篇文章,文章連結及內文如下:
華德福教育,旁觀者的心得分享。
(大女兒已在華德福系統超過10年,小女兒也七年。)
聽到我兩個女兒上華德福,最多人會說的是:
「會不會無法銜接體制教育?考高中考大學怎麼辦?」
「好爽喔,都不用考試。」
⋯⋯⋯⋯⋯⋯⋯⋯⋯⋯⋯⋯⋯⋯⋯⋯
首先:就是不喜歡體制才選擇體制外,如果上完華德福是為了塞回體制內,不是很奇怪嗎🤔
體制是什麼?是服膺於社會價值。
除非孩子的目標與志向非常明顯,而且意志力堅強,是天才。只對單一學術有興趣,例如科學、醫學、物理,就是那種完全不用父母唸,就是立志要第一名的那種。
那我會覺得,就去體制吧,去和強者在一起,去競爭,去碰撞。
但我的孩子,她們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志向,有興趣但並不是天才。我想要的是她們具備幸福的能力,可以自己有動能動手做的動力,做什麼事情有嘗試的信心。可以和他人互動,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在一開始我進入華德福,幾乎是零期待的把孩子放入,因為我並不完全了解它。我只是覺得孩子快樂就好。
但當一次次參與了孩子們的發表會,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活動安排,我慢慢不敢小瞧這個教育。
他一點也不輕鬆。
排好的春遊,就算下大雨,穿雨衣雨鞋老師也會帶孩子爬上泥濘的山。
排好的農耕課,不管寒流來了沒,還是讓孩子們赤腳踩進泥水裡,滿腳刮傷。
排好的各種行程。
烈日曬的孩子們變成黑炭,還是淋雨回來好幾個感冒。
老師從來不會手軟。
當然我也絕對遵從。
因為我看到孩子長出了力量。
當我在義大利多洛米堤山區健行走十幾公里,下起冰雹,好擔心自己會不會無法完成的時候。兩個孩子唱著歌,穿著雨衣,步伐輕鬆的跟的上外國嚮導,體力好到可以幫忙嚮導帶領團隊速度,讓嚮導去後面顧一些老弱殘兵。
這個是內在力量與外在健康的呈現,
當然也是從幼稚園開始就被老師訓練的結果。
⋯⋯⋯⋯⋯⋯⋯⋯⋯⋯⋯⋯⋯⋯⋯⋯
以及學校是德語/英語並重。
他們並沒有補習,可是因為長期的語感練習,姊姊也能輕鬆聽懂很多詞彙。
雖然沒有補習,沒有考試。
可是學習的內容總是思考著如何讓孩子自己去理解,去展現。
從中高年級開始,他們就有所謂的研究與報告,大家都會分到或自選一個主題。來講解或分享給同學聽。
從小就訓練怎麼表達,怎麼去了解知識,要先成為自己的理解,才能講的讓別人懂。
所有的課本(它們叫做工作本)都是自己畫的,自己寫的,而不是買現成的。
你把上課的知識 畫成了自己的課本。
這不都是那些學霸們在做的事情嗎?
⋯⋯⋯⋯⋯⋯⋯⋯⋯⋯⋯⋯⋯⋯⋯⋯
最近姊姊準備上國三,
其實現在有許多高中是體制外的,
是可以不用參與會考。
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難忘的經驗,
準備會考參加會考
可以讓姊姊了解一般的國中在學什麼
也許未來高中遇到不同的同學,
彼此之間可以多一些了解的基礎。
同時當然也是一種檢查。
是看看這些年的教育,是真的培養了什麼都不會的一張白紙?如大家所說沒有任何的國中基本知識?
還是華德福其實並沒有比較差?
⋯⋯⋯⋯⋯⋯⋯⋯⋯⋯⋯⋯⋯⋯⋯
我們買了國中的課本。考題
英文/數學/理化/生物(華德福都有教)
所以女兒都會寫,寫錯了稍微看一下解題流程就懂了。所以我想有理解能力的孩子真的不用太擔心。
而歷史和地理的部分,學校其實也有教
只是著重的重點不同。
但因為整合資訊的能力是有的
所以她自己看課本很簡單就看懂了,
並不像我擔心的需要請家教。
我並沒有買很多書,但是哈利波特和金庸看得下去大概看一般國中課文是沒問題,因為長篇小說很考驗一種整體的統合能力。
她是有自學能力的。
也有時間管理能力,因為從來都不是被迫唸書,她反而知道自己做這件事是為什麼,而沒有可憐或不得不。
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態度吧?
但當然我們的目標不是學霸,
如果要當學霸就不會去華德福。
兩種教育的方式和目標都不同。
對她來說中文比較難一點,因為古文很少接觸,需要比較多時間理解記誦。
⋯⋯⋯⋯⋯⋯⋯⋯⋯⋯⋯⋯⋯⋯⋯⋯
在爸爸出國期間,兩個女兒每天都自動自發整理好書包,每天比我早起床,自己弄好早餐。叫我起床帶他們上學。
(我真的只有起床而已,什麼都不用做)
回家後我們分配好家事,吃完晚餐做完家事。各自做自己的研究,有的彈琴有的畫畫。
然後我去直播完,兩個都上床睡覺了。
這教育很值得不是嗎?
(這也歸功於三年級開始有小小的學校過夜活動,讓孩子自理生活。)
我們到底學習是為了成為人還是成為機器?
變得更好不就是希望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嗎?
既然在體制內也不確定孩子會不會擁有快樂人生,那為什麼還要催眠自己應該要加入?其實該思考的是家長吧?
讓孩子那麼累,孩子也學的不開心的話,最後不就是一切都讓人懷疑人生嗎?
(尤其你翻翻體制課本內容後,還會覺得這些東西有價值到要考試補習三年喔?甚至全家失去生活?孩子睡眠不足?為了分數親子失和?)
(我的經驗並不能保證所有的家庭在華德福都很開心快樂,也不能保證所有的小孩都如我描述的一樣。也不能說每一個體制內的小孩都不快樂都無法呼吸。
但就是給予想改變又害怕的人一點經驗分享。
我感覺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家長,如果有一個很控制很緊張的家長,孩子在家就習慣關閉了耳朵和感受,透過各種聲色來麻痺自己,那即使身在華德福教育的土壤中⋯⋯可能也無法那麼容易的感受他人/自己與環境,因為他並沒有被尊重和給予嘗試的空間,效果就會是有限的。)
到底什麼對你的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
唸書其實是要學習思考與學會做人,
任何體制都要學習如何學習,
AI可以幫我們整理好所有的知識所有的答案
但失去學習動力和好奇心的人,
人生已經沒有什麼潛能了。
看完有一點感觸,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這也是我曾經有的思考問題。撇開經濟上的因素(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我個人還是想要逆風的說:並不是把小孩放在體制外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大家都會有一個刻板印象,過往的學校是如何呆板、不尊重小孩、以及不把小孩當一個值得尊重的個體(題外話,小孩最近在看侯文詠的頑皮故事集,其中一篇在描述老師發考卷時是按著分數順序發小孩,連同姓名及分數念出來發,這件事情在現在身為父母的我來說,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而我們小時候卻經歷過的事)
然而,此時此刻的教育現場(由於身為國小老師的先生,以及身為兩位國小孩童的家長,我比較了解國小的現況),其實已經比過往好了許多。
今天才經歷了資優班的期末發表會,中年級一起完成一個主題,呈現的方式充滿了逗趣、玩笑。(像是把四十元給對方,代表著四十擺在眼前)(或是會開玩笑說為什麼不買現成有蓋的垃圾桶,都會揶揄因為資優班老師太窮),這種活潑及腦洞大開的方式,跟過往的我們,有著很大的不同。
既然體制內沒有這麼不好,為什麼我們要將小孩送體制外。
根據我對於體制外教學的了解,他們會有自己的教育主軸想法,像是我曾經聽過的昶心是希望小孩主動學、森林小學的主軸是人本及愛智、小實光的主軸為動手作實境學等等,這一些偏向操作的課程,是在體制內的課程比較少接觸到的。
然而經過了這次資優班的發表,我會在反思,我們對於體制內教學的刻板印象,是否還是停留在過往我們的經驗,而不願接受了其實現在的教育已經進步了許多這個事實?
我想要說的是:現在體制內的教育現場,不如過往只有填鴨式的教導,而是是一種符合大多數人的教育方式。
我們必需承認的是,每一個人有其天賦及弱勢,而體制內的教育則是能夠以一種標準滿足大部份人的需求方式,沒有這麼個別化,但是卻能照顧到大部份的人。
我們身邊就有一對父母,因為深信自學的偉大、尊重小孩的自主意識,而將一個原本天生資質不高的小孩,用尊重小孩的方式而讓他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想讓他玩平板就玩平板,以尊重之名行放任之實,這樣子的教育觀而讓我們無法苟同。
同時,也讓一個可能在體制內特教資源可以接得住的小孩,卻在家長的執意下,看著他一點一點地落後了同齡人許多。(由於父母會在FB上寫下他最近的學習,會知道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不應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或許是一個很明顯體制外教育的一種缺陷:無法顧及所有小孩的不同需求。
至於誰適合體制外的人呢?
1、家長對於教育有特殊的要求,像是森林國小的畢業生就會希望他的小孩能夠跟他一樣接收相同的成長。
2、家長很明確知道,小孩的環境應該要長什麼樣子,同時能夠找到跟家長相同理念的教學團體。
3、小孩很明顯不適應體制內的學習 (無法乖乖坐著四十分鐘) (通常是有過動傾向),或是無法接受老師的指示的小孩。然而我覺得這種狀況通常是老師的方式會有問題,而非小孩的問題。
我也曾經很俳偟過,深怕亮亮無法跟上同年紀的人一起成長,無法接受老師的指令,無法待在體制內的學生,我們甚至做好了要讓他去體制外學校就讀的心理準備。
最後還是決定讓他回歸體制內的學習,我們也做好了若他不適應國小生活,莎莎就要留職停薪陪他休學的準備。
幸好,他遇見了一位好老師。有趣、而且聆聽小孩的需求,亮亮因為這位老師,在學校裡的行為都能夠被引導,情緒也被人理解。
我今天離開時,看到他在中庭跳著健康操,他十分邁力的神情,很可愛,我內心很歡喜。看著看著,不自主溼紅了眼眶。
我曾經多麼怕他是叛逆到不肯就學的孩子,比對著現在還能夠專注在現在的課程上,我內心感動不已。
回到究竟體制外教育還是體制內教育好?
我總覺得,真正重要的是,一位能夠傾聽小孩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