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這個標題很久,一直沒有興趣聽,今天因為開車,就順著聽就聽到了這集,然後就覺得心得很多,想要透過網誌記錄下來。
其實聽podcast,本身有很多想法,最為深刻的就是聆聽的當下;但是聆聽時不一定可以把想法記錄下來,還好我有這一個空間,可以筆記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的思路。
之前看到這個標題很久,一直沒有興趣聽,今天因為開車,就順著聽就聽到了這集,然後就覺得心得很多,想要透過網誌記錄下來。
其實聽podcast,本身有很多想法,最為深刻的就是聆聽的當下;但是聆聽時不一定可以把想法記錄下來,還好我有這一個空間,可以筆記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的思路。
0622 (三)
早上起來,小發很疲倦,我抱起亮亮上車的時候也覺得他體溫偏高,那時候也沒有多想,就覺得只是因為我冷氣開得強,我的體溫相對低,小孩的體溫就會感覺相對高了。那時也沒多想,就急急忙忙出門了。
到了學校,早上十一點莎莎打給我,跟我說小發因為發燒了,所以她帶著他出去看病,那時候也很慎重地問醫師:若是得COVID-19跟一般感冒所開的葯會有不同嗎?醫師說不會,因為都是症狀葯,發燒給退燒葯,喉嚨發炎給消炎葯之類的,要看有沒有得COVID-19得快篩才知道。
從我未成年開始騎車,到現在已經20餘年,唯一最嚴重的一次車禍,是因為單車騎車,左手拿著手機,右手按下碟剎的瞬間,我整台車就被噴飛出去了。
左手磨擦到了地板,磨掉了一大片皮,因為不太懂護理,聽從媽媽的話一路抹了什麼葯粉,造成了很大的結痂,因為傷口一直成痂,所以復元得很慢。
後來想想,最近幾年騎機車,都沒有發生車禍 。
我應該有說過我最近迷上了「心理敲敲門」這個podcast,若沒有說過我現在說一次 XD
一部份是我本來就很愛心理學的東西,可能自己曾經從中獲得了一些東西,所以希望透過聆聽心理學的知識來了解自己在想什麼,順便提醒自己「自我覺察」的重要。
我從國中就知道劉軒這個人,一開始是他的書「尋找自己」(一直記得他所說的「找」多一點,就是「我」這句話)。
他的「尋找自己」我國中大概翻了五次以上,那個時候的我覺得他是很酷的人。他有一位作家老爸,他的父親劉墉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 (像是自己三部曲),同時劉墉也是一位畫家。或許因為家風相對開放,所以父親給予的限制少,劉軒就能夠用一個很酷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劉軒從小就移居美國,所以觀念或是行為上比較偏美式作風,在我國中那還是相對保守的時期,劉軒的作品有點像是前潮的指標。自己期望自己能夠變成那個樣子,但是現實生活上,我的家風無法變成那樣子,而且我也無法變成劉軒那個樣子。
隨著年紀大了,再回頭看「尋找自己」這本書,其實會覺得劉軒的文筆或是內容也沒什麼。不知道是當時的我自卑感大作 (覺得人家爸爸是作家所以可以順便出版書,所以我爸不是作家我沒有辦法出版書)或是自我感覺良好爆棚(覺得自己也可以寫這樣子的假掰文青風),就這麼我就不再想要知道劉軒相關的作品。
4/1 (五)
上午請小舅媽來家裡帶小孩,我跟莎莎去馬偕回診。面對著醫院裡的車水馬龍,覺得能夠健康平安出院還是很感恩。
這段時間因為怕我有什麼閃失,所以晚餐都是莎莎打包回到家裡給我吃,我基本上一整天就是待在家裡。
5/27 (五)
為了讓我好好上課,所以老婆立馬就下訂了週五、週六的民宿 Ciao
週五下班後出發,前往宜蘭,路上買了滷味當作晚餐,抵達民宿後,小孩就開始玩xbox 遊戲,但是因為網路不穩的關係,所以都覺得不好玩。
前陣子看了理智派生活。這個標題有點弱,大概敘述一位三十餘歲的女強人在職場、家庭、情人之間的角色變化。不過主軸仍是愛情劇。
一開始純粹是為了秦嵐而看,坦白說光看著秦嵐,心情就真的還滿好的
五月五號,剛好那天輪到我去載小孩,小孩在車上打鬧的時候,明年度的蟻團團長虎尾蘭打了電話給我,問我要不要參加北蟻12基訓,因為改成線上課程,可能有人因為這樣子就臨時退出,所以就有一個名額。我之前車禍的關係,所以比較少參與荒野親子團的事情,我只知道若想要當導引員,會要求導引員參加基訓,例如:要當蟻團導引員,就需要參加蟻團的基訓;若要當蜂團的導引員,就得參加蜂團的基訓,以此類推。
面對基訓,我是抱持著:恩~遲早會參加,但是能晚一點就晚一點。兩個週末的兩天一夜,總共四天兩夜的行程,除了可以擺脫家庭生活,回到還沒有結婚前的自由自在生活是唯一的好處之外,其實我並沒有特別想要參加的。最主要的牽掛是,要把發亮雙寶丟給太太顧,有點不好意思。太太也是抱持著:能夠晚參加就晚參加的想法。反正遇到了再說。
但是當蘭姐跟我提到線上訓的時候,我那時候的想法是:這樣子是不是可以分攤顧小孩的壓力呢?只能確定兩階段的訓我們沒有安排事情,有空參加。所以就在電話中說了好。等掛完電話跟老婆討論的時候,才發現若是參加線上訓,其實是頗沒有參與感的。連想到過去一年有好幾次的線上團集會,其實是很無聊的。
因為從小就是接觸佛教這件事情,所以我的思惟都比較偏像佛教的思想,像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是念死無常等等,這些觀念對我來說很容易接受。
接受這個觀念是一回事,但是要落實到從內心深處坦然接受不容易。這篇網誌純粹記錄自己內心的想法
從廣論的念死無常之中,有三個重點:1、人一定會死 2、人的死去沒有固定的時間點,有人早有人晚 3、人死去時都是一個人孤單離開只有業隨身
最近花了很多時間玩了2018年 R Star 做的遊戲 Red Dead Redemption 2,台灣翻譯做碧血狂殺2,大陸稱之為荒野大鏢客,youtuber們會戲稱之大表哥2。
一開始會想要花錢買這個遊戲也是因為這個遊戲有在特價,再查了一下評價,發現R Star就是 GTA5同一個工作室所做的遊戲公司,既然這個遊戲公司能夠創造出GTA5這麼強的遊戲,本身它所制作的遊戲應該也不會差到那裡去,所以就心一橫買了遊戲。
3/17 (四)
那天的天氣不錯,涼涼的,剛好也有一個小時的空檔,想要利用吃晚飯前的一個小時,開始練車。四月底比賽鐵人三項,但是基礎體力一直沒有打好基礎,明知道這次的參賽會比前兩次還要差,但是為了「好好參賽」這個感覺,我一直也希望自己是有餘力去享受比賽的過程。身為上班族、爸爸族,每天可以拿來練習的時間本來就不多,下班之後的河濱公園,不算是第一次嚐試了。
可能過程之中很專注於聽頻率,所以許多細節都忘記了。一直到六點半老婆打電話給我說她們要從學校回去了,而那個時候我也快完成了我當天的進度,所以草草結束了對話。再之後呢?我就忘記了。
在我滿十八歲時,我父親就曾經拿我的名字來買賣股票過。但是我一直到2019年12月才開始掌控自己的證券戶。那時候我已經38歲了。之前一直都沒有買股票的需求,自己工作不穩定,在開始穩定工作時就買了房子,有了房貸也就不敢亂投資。所以股票對我來說一直是很陌生的。
一直到2019年底才開始試著把錢放在ETF之中,同時理解股票操作是怎麼一回事。
我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在操作股票,但是操作股票有點像是投資、或是買樂透那種娛樂的行為,並非真的靠著股票來謀生。
【有關周慕姿】
在前年就看過周慕姿的文章,寫的是有關她如何從念媒體轉換到諮商這個領域。內容包括她的母親對她無窮的包容。
爾後,聽到了教育部的podcast,周慕姿諮商師與教育部長潘文忠的對話,其中的內容讓我更了解諮商師的角色,所以我才寫了這篇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