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到前一篇成本估算的原因是我在想像,若我有一個公司,我要怎麼去估算我的產品的製造成本。由於小弟所待的公司也沒有很,所以我只能拿我哥的公司來想像:若有一家新的公司,我要怎麼去估算我的產品的成本?

本來以為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用我前一篇所列的公式代入就可以很完美的算出成本,但是再仔細一下,其實其中有許多「基礎建設」必需要先具備,才能這麼順利地估算出產品的製造成本。

以BOM的例子來說:

若要估算產品的BOM成本,需要有完整的BOM。完整的BOM怎麼來?在本公司是PM去設定,但是在小公司大概不會有PM的職務,那麼是誰要去建立BOM?如何建立?(這方便的知識我還沒有建立起來)再想多一點,BOM的建立的前提是物料都能夠很清楚的標明料號,但是料號的編碼規則?

當然可以無中生有,但是我覺得可以先參考先人的作法去了解物料的編碼規則。

建立起來的BOM若不用ERP系統,用什麼軟體讓別人迅速的download或是查閱?


L+O的成本估算方面,有想到幾點「基礎建設」:

1.Routing/Tact time的資訊

我也沒有從無到有生過這樣子的資訊,不知道該如何生出來?真的用碼錶測量嗎?

2.Yield的資訊

這個感覺比較簡單一點,只要統計出來,應該就可以了


另外若產品的流程之中,生產的特性差異不大,其實不用需要分shop (將整個流程視成一個shop);在routing/tact time還沒有完整建立之前,可以先用全部的Expense/全部的上班工時,可以算出我的單位成本(但是此工費率應該是低估的狀態),再乘上產品的投入工時,應該可以算出大約的工費成本。

真的再仔細想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實際執行上的問題出現,寫一寫還是覺得自己的實務經驗很少,所以沒有辦法回答全部的問題。


2022年8月補充:

在損益表之中會有許多營運成本,營運成本因為沒有標準用量,因此我們會視為一整包錢。(裡面可能包含了薪水、水電、機台折舊、租金、雜項採買) (雜項採買項目就多了,像是膠帶、束帶、垃圾袋、清潔劑、衛生紙、工具、燈管等等等用來幫忙員工更方便做事或是生活上所必需的東西)

這一個大費用因為無法分攤到每一個產品之中,所以我們最直覺的方式就是 費用/產出 = 工費。然而因為每一個產品的工時不太一致,因此若能用工費率*作業時間,就可以得到貼近現實的工費了。

如上述,一個正確的工費率,需要許多基礎設施,像是標準工時、標準BOM。而且這樣子的計算方式會因為產業別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計算方式,不一定通用。

也因此,我們需要視情況而做一些改變,同時,需要了解計算這麼精準的工費,並不會讓你的產品更有競爭力。

競爭力最大的影響還是在於 QCD。以及其背後的售後服務。

把成本算到極致,也不過就方便管理者來評估目前的情況以及如何做方向的修正。嚴格說起來,對於一個公司的產品並沒有太大的正向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色胖海象 的頭像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