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期定額 VS 一次投入

在許多年前,我還在找工作的時候,曾經被拉去當海外基金的業務。去看了幾天覺得不適合我,但是那個經歷對我來說最受用的是我在那幾天所上的財務規劃課。細節我忘記了,但是大概就是在說分散風險的重要性。分散風險有好幾種,其中一種分散風險的方式就是定期定額。

對於之前很窮的我來說,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作法,反正無論股價怎麼漲怎麼跌,我就是固定時間到了將我的錢投入一個好的標的之中,以長期來看,我買到的價格就會是最平均的價格,不會買在高點,也不會買在低點。

而這個想法在今年陸陸續續被打破了。

A、最近看了「投資心態」,裡面所提到的「單筆投入」的績效會比「定期定額高」。相關的新聞連結。這個結論是透過統計出來的結果,這個結論十分違反直覺。

B、去年岳母幫老婆存了一筆錢交給我投資,我是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去扣款,我已經覺得我每個月扣六萬元已經很多了,但是今年在估算時發現,若我在去年一拿到這筆錢,將這一大筆錢投入市值型基金(我以006208來舉例),經過這一年AI的浪潮,我的投報率是68%,然而我定期定額就算扣掉今年的股利,我的投報率也不過就是40%。

這件事情令我反思,定期定額的效益有可能不比單筆投入高。

而投資本身是一個心理學,能夠扛得住這種心理壓力的人,才是真的掌握投資的人。

2、市值型 VS 高股息型

透過剛剛上述的那一筆錢,我統計了從去年投資 0050 (市值型) 以及 00878(高股息型) 兩者的差別

扣掉股利之後,0050的報酬率是25%,00878的報酬率是19%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狀況,通常想要高股息的受眾,都是因為希望有穩定的現金流進來,然而這個現金流卻有可能來自於自己當初投入的本金。(收益平準金的概念?)

在分發股利的同時,也會降低自己身股票的價值,也因此,通常高股息的成長率不會比市值型的高,所以大部份股市名嘴 (在youtube上發言的人)的論點都是:投入市值型的收益會比投入高股息型的高。

當然也是有不少人是傾向於有高股息,再將高股息再投入,我個人是沒有很仔細算。但是我想兩者所得的收益應該會是差不多吧?

3、ETF VS 個股

我從2020年12月開始接收了證戶,才開始慢慢接觸股票這個東西,一開始什麼都不懂,有點亂買,會有人將我加入股票群組,然後報一些明牌,然而這些明牌之後往往都是無法獲利的。陸陸續續吃了一點虧,才開始定期定額買金融股,不再相信小道消息。之前投入的個股及ETF的比例大概是70%及30%,ETF也有很多種,而我最一開始投入的ETF是我媽媽告訴我可以投資的00692。

在投入的第一年就有7%的收益,但是後續遇到了2022年的股災,也曾經來到-15%,但是也因為持續買入,隨著台積電大漲,現在約有48%的收益。這個收益大概可以等於若我一開始是買市值型的ETF的縮影 (雖然00692比較是類大盤的ETF而非真的大盤型的ETF);這個獲利率與我目前前前後後的個股來綜合比較,大概可以算出我自己操作的結果是40.9%。

這個部份讓我一個省思: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操作在研究,好像不如穩穩地買市值型的ETF


類似這樣子的討論,其實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相當多的論述。

但是有的時候看再多的文章,不如自己親身體會,來得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色胖海象 的頭像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藍色胖海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